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22号信箱 conquered@gmail.com

公司新闻

解码成都世运会:科技、生态与文化的多维交响

2025-07-21

一、科技赋能:未来赛事的成都范式

2025 年 8 月 7 日至 17 日,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盛大启幕。作为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这一国际综合性体育盛会,成都正以 “科技世运” 为核心,构建未来赛事的创新范本。

在成都东部新区的世博园广场,四台来自成都英武通航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成为焦点。这些融合超轻碳纤维旋翼与透明座舱设计的 “黑科技”,不仅是全球首款获适航证的型号,更通过换电技术和高校联合研发的实验机型,将无人驾驶飞行的科幻场景变为现实。在世运会期间,市民可通过现场展示近距离体验这一未来交通的魅力。

赛事安保同样彰显科技力量。警用无人机与无人驾驶巡逻车组成的 “安保 CP”,构建起 “点面结合、空地一体” 的防护网。无人机具备交通劝导、反诈宣传、快速建模等功能,无人车则承担视频巡查、夜间巡逻任务,24 小时不间断排查安全隐患。在三岔地铁站,智能导览机器人 “小电” 化身 “服务管家”,通过语音交互提供实时路线指引,并支持视频宣传和音乐互动。

智慧气象系统整合多源数据,为赛事应急调度提供科学支持;智慧照明系统根据人流密度自动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,营造最佳观赛氛围。这些技术不仅服务于赛事,更将融入市民日常生活,推动城市智能化升级。

二、绿色低碳:公园城市的生态实践

成都世运会以 “绿色世运” 为理念,发布六大低碳应用场景,覆盖绿色电力、绿色出行、低碳场馆等全链条。赛事火炬将 100% 使用清洁能源,主媒体中心、世运村等场景广泛应用水电资源,智能设备与场景深度融合。

交通方面,新能源大巴、氢燃料汽车将承担赛事保障,世运村之间提供新能源摆渡车,并扩建充电站、充电桩。智慧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实时优化路线,减少碳排放。在低碳场馆建设中,最大限度使用绿色建材和可循环材料,优先采用装配式模块化可拆卸部件,部分场馆还将建设数字能源管理系统,提升能源效率。

世运公益林项目由蚂蚁集团合作创建,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、电子支付等方式积累能量,在蚂蚁森林中浇灌线上公益林,最终转化为真实树木。此外,政企联动的市场化对接平台吸引 20 余家企业参与,如中和青山的智慧厕所实现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,银谷碳汇的数字化回收体系打造 15 分钟便民回收网络。

三、文化交融:古蜀文明的现代演绎

成都世运会将古蜀文化与现代活力深度融合,从会徽到吉祥物,从开幕式到城市景观,处处彰显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。会徽 “芙蓉熊猫中国结” 以大熊猫、芙蓉花和中国结为灵感,主色调融合中国红、金沙黄、公园绿等元素,传递团结包容的价值观。吉祥物 “蜀宝” 和 “锦仔” 分别以大熊猫和川金丝猴为原型,融入芙蓉花瓣、三星堆文物等元素,服饰底色融合绿水青山与世运蓝紫色,点睛色采用金沙太阳纹黄橙色。

开幕式将在四川天府新区 “天府之檐” 户外空间举行,以 “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” 为主题,时长约 90 分钟。文艺表演约 15 分钟,运动员将担任重要角色,首次火炬传递仪式也将在此举行。借鉴大运会经验,开幕式可能延续 “锦绣之路”“蜀绣引导牌” 等非遗元素,川剧变脸、太阳神鸟等文化符号或将再次惊艳世界。

城市空间同样成为文化载体。宽窄巷子、锦里等街区打造 “世运主题线路”,结合非遗体验、民俗表演和美食市集,让游客感受 “烟火成都” 的独特韵味。社区层面,“乐动蓉城” 文化惠民活动将世运项目体验与基层文艺展演结合,如飞盘、射箭等项目与四川清音、川剧剧目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。

四、赛事创新:非奥项目的全球舞台

成都世运会设置 35 个大项、61 个分项、254 个小项,以非奥项目为主,同时包含霹雳舞、攀岩等 7 个奥运新增项目。其中,武术、龙舟等非遗项目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,柔术、潜水等残疾人项目也纳入赛程,体现赛事的包容性和多元性。

赛事场馆统筹利用现有设施,28 个竞赛场馆中 13 个为既有场馆,15 个依托公园、水域等临时搭建。例如,高新体育中心承办武术、力量举等项目,仅需切换器材即可满足需求;青龙湖湿地公园、三岔湖马鞍山赛场等户外场地,将自然景观与竞技运动结合,打造 “公园赛事” 新场景。

值得关注的是,赛事首次设置 “世运村” A 区和 B 区,分别位于东部新区和高新区,就近选择酒店作为运动员驻地,既方便参赛又便于体验城市生活。赛会招募近万名志愿者,设置 500 余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,提供细致服务。

解码成都世运会:科技、生态与文化的多维交响bevictor伟德

五、全民共享:城市发展的持久红利

成都世运会不仅是国际赛事的舞台,更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。通过 “万人千场” 全民体验活动,飞盘、轮滑、攀岩等项目走进社区、景区,吸引近 30 万人次参与。测试赛如成都飞盘公开赛、龙舟赛等,既检验筹备工作,也激发市民运动热情。

经济层面,世运会预计带动文旅收入 5.5 亿 - 7.2 亿元,游客量达 200 万人次,运动产业规模突破 500 亿元。小众运动如匹克球、攀岩装备销量激增,夜间经济向运动主题转型,鲁家滩板网公园夜场收入增长 40%。

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升级。天府国际机场、轨道交通网络为赛事提供高效保障,智慧交通、智能安防等技术将长期服务市民。正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佩鲁雷纳所言,成都的办赛经验和城市 “基因”,将呈现一场成功、精彩、卓越的世界运动会,为全球提供 “营城惠民” 的中国样本。

从科技赋能的赛事体验,到绿色低碳的城市实践;从文化交融的精神内核,到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,成都世运会正以多维创新解码未来赛事的新范式。这场在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举办的全球盛会,不仅是体育的狂欢,更是文明的对话、发展的契机,将为世界留下永恒的 “成都记忆”。